社论丨支持企业 共克时艰
导读:应该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全国上下抗疫之际,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扶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如浙江出台了《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意见》,再如佛山市出台了《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十条政策意见》,等等。
疫情进入全面防控阶段后,大部分地方政府定下了企业不能早于2月10日开工的政策。随着2月10日的即将来临,湖北之外的企业都在关心和关注是否能够按时复工,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全球供应链的常态运转。这也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一个挑战。目前,各地出台的支持企业的政策,就是为了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企业复工仍需要更清晰的预期。中国工厂里的工人大都来自全国各地,而目前全国各地的情况并不统一,一些交通管制的城市,不允许外地人进入,也不允许本地人外出,即使某个制造业基地允许企业复工,但可能出现工人短缺的问题。或者说,某地企业可以开工,但是它上游供应链企业所在的地区不允许开工,从而会令其因零部件的短缺而不得不继续停工。
同时,就疫情防控而言,全国企业复工需要大量防疫用品,口罩需求比居家不出的数量更大,还需要测温仪、体温枪、护目镜等设备,这些巨大需求也需要增加产能才能满足。测温仪、体温枪等电子产品的供应链也较长,需要很多企业在短期内复工生产,但以目前的防疫形势,工人数量可能不足,除非中央政府协调产业链上不同地区的企业同时开工,并保持道路运输通畅。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关键一环。首先,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巨大,大量企业有着外贸订单。应根据疫情情况以及地方的相关复工时间规定来决定复工节奏,湖北以外的疫情不严重的地区,应该在坚持科学防控的基础上,平衡好防控和复工的关系。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由于企业成本上涨、贸易摩擦等问题,一些产业的供应链有向其他国家分散的趋势,需要重视中国制造业供应链面临的这种挑战。
中国是汽车、电子以及家电三大产业的全球最重要的供应链所在地与组装基地。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受到影响。不仅在中国的大部分汽车企业等待复工,韩国现代也因为来自中国的零部件断供而不得不停产了一条主要装配线。多家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高管称,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供应中断波及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几周之后,欧洲和美国的工厂就可能被迫关闭。这些企业有三至四周的时间得到中国零部件的替代品,但数量如此之大,完全满足也有压力。全球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是一个国际分工网络,中国的供应无疑非常关键。
就全球通讯电子产业而言,电子、电信和半导体公司全都依赖中国的工厂,这些产业正在等待中国准时复工的消息。比如苹果公司计划推出一款新手机,如果不能准时复工则无法完成生产任务。另外,由于武汉是中国通信产业的重镇,尤其是光通信领域,也是中国5G产业的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华为的供应链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中国公司拥有众多海外5G订单,交货可能延迟。
日前,山东省要求,复工复产企业必须制定好相关方案,全面加强生产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确保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不误,促进生产企业安全科学复工复产。全国各级政府应该酌情及时制定企业复工时间表,让企业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各地应该理性防疫,依法行事,保障一些合理的人员流动,使得这部分劳动力能够迅速到位确保企业开工,降低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对中国与全球经济的影响。应该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应该警惕一些地方一刀切的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在确保科学防疫的前提下,尽快实现相关企业的有序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