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事五问|关于粮食,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什么?

时间 • 2025-08-04 17:49:22
粮食
我国
大豆

农视网《粮事五问》系列专题已经到了最后一期,前面我们谈了我国粮食产能、进出口贸易情况、收储制度、粮食损耗等,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了我国粮食现状,综合来看我们的粮食安全是可以保障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可以高枕无忧。关于粮食问题,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什么呢?

01

病虫害防治

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总要求是“三稳”,即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确保谷物面积稳定在14.2亿亩以上,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稻谷和小麦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从当前苗情来看,夏粮长势良好,这让全年粮食总产量有了基础和保证。

但今年病虫害问题比较严峻,根据农业农村部和专家监测,2020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呈偏重态势,程度可能重于去年。今年草地贪夜蛾卷土重来,虫情比去年早一个月,小麦条锈病也是近10年来发生程度最重的一年。

为了夺取夏粮丰收、赢得全年好收成,防治虫害的任务十分繁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另外这段时间大家对非洲蝗灾都非常关注,沙漠蝗危害力度很大,给多个国家的农作物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不过据专家分析,沙漠蝗迁入我国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当前已经在云南省等边境处设下了监测网,因此蝗灾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这一点倒不必过于担心。

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可以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短期目标。

长期来看,我国虽然是粮食大国,但并非粮食强国,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相比,我们的粮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如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高粮食竞争力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要努力的方向。

02

去库存

我国粮食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关注粮食产量,对粮食生产过多地从数量上进行要求,而忽略了品质的追求。

在追求数量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粮食包括口粮的积压,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户手里的新粮无法顺价出手,这不仅影响到种植户的效益,也使得市场上流通的陈粮越来越多。有经验的朋友都知道,粮食还是新收获的好吃,陈粮的口感等品质都会大打折扣,而且三年以上的陈粮一般是不可以直接食用的。

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去库存”是当前的一大重点,国家这几年已经在有意地去掉多余的粮食库存了。

去库存最先是从玉米上下手的,2016年取消玉米最低收购价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工业消费是玉米去库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央部委大力鼓励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发展,譬如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扩建淀粉糖、氨基酸等精深加工项目等等,当前玉米去库存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玉米价格开始回升,种植效益有所改善。

同时稻谷和小麦也面临高库存的压力,未来几年在去库存的政策鼓励下,效果也将显现出来。

03

调结构

和“去库存”相辅相成的就是“调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动力是市场上消费需求的转变。为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粮食品质的追求,只有对粮食生产从结构上进行调整和把控。

玉米主要是降低非优势产区的面积,截至目前,玉米的播种面积已经连续四年调减,国内玉米已由阶段性供大于求的格局变成产不足需的态势,当下需要做的是巩固非优势产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成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视网

“调结构”,于稻谷而言,是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需求量大的优质稻米的生产,于小麦而言,是减少水资源紧缺地区的种植面积,增加高筋、低筋等专用麦的种植面积。以2018年为例,非优势区水稻播种面积调减800多万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调结构带来的终端变化,消费者应该感知得比较明显。以大米为例,我国以往有“南籼北粳”的格局,籼米产量高但品质较低,粳米产量虽低但口感好,属于优质大米。有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现在你家吃的米越来越多是东北大米,即使是南方的朋友,也更多地吃到东北粳米了,这就是结构调整带来的改变。

有“调减”,也有“调增”。

在《粮事五问|既然口粮够用,为什么我们还是粮食进口大国?》一文中介绍过大豆的供给情况,目前国内大豆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所需,要靠大量进口来弥补,以2018年为例,我国大豆总消费量是10470万吨,总产量为1600万吨,进口8806万吨,占到国际大豆贸易的六成。

国家近年来对大豆非常重视,从2016年起,大豆播种面积、产量就开始连续增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正式提出大豆振兴计划,从技术、结构和政策多途径地促进国产大豆的发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农视网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出,要加大对大豆高产品种和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

预计未来随着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中国大豆产业将获得更大的支持。随着种植综合效益的提高,大豆播种面积会稳步增长,在种业技术的支持下,单产和品质也将获得提升,产量会进一步增加。

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额粮食补贴,我国补贴能力还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去库存”“调结构”是改善种粮效益,提高种粮积极性的明智之举,可以缓解种粮效益低、粮农不赚钱的局面,实现粮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粮食多一点是商品,但少一点就是战略物资。

我国的粮食生产,对内关系到14亿人实实在在的需求,对外影响着国际市场的往来贸易格局。粮食问题作为我们的“压舱石”和“定海针”,再重视也不为过。在“稳”字当头的整体要求下,抓住关键症结,短期防虫害、抢收成,长期去库存、调结构、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国家统计局数据库,http://data.stats.gov.cn/

2.《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农业农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3.2020年中国农业展望大会,2020.4.20

4.全球新冠疫情对“中国人的饭碗”影响几何,知农知食,陈萌山,2020.3.28

5.“大国粮仓”究竟存了多少粮,知农知食,董峻,2020.3.30

系列推荐

主编:李莎莎

作者:孙丽敏

编辑:孙丽敏